学生所需教学内容的差异

最近常常比较我所教的学生之间的差异。

学生类型 课程类型 课程价格 学生心态 所需教学能力
文艺类 浅显易用 有其他专业路线,试图掌握信息技术能力、扩展新领域 把别人教不会的教会
数理类 专业应试 不满足目前待遇,急于提高工资待遇 把别人能教会的更快教会
有兴趣类 个人定制 已在本专业,环境资源不足,希望更进一步 把别人教得死板的教得更合适

比较下来,不同学生心态差异很大,教学内容和方法也都足以分类讨论。

文艺类

文艺类是目前接触到的最零基础的学生群体~

说起来,此类学生的特点很有意思:

  1. 文艺类学生大多没有学习工科的基本素质,其中最关键的并非数理基础,而是对枯燥内容的耐心、对复杂内容的接受与摸索能力。
  2. 文艺类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方向,他们对技术的需求都是工作中相关的内容,很浅显、好学,但教学时要解决很多细节问题。

这类学生的教学还在摸索之中,但还是可以基本总结一些的:

  1. 开始的环境搭建要留足时间,因为帮助清理电脑、教授计算机常识、解决细节疑问,都是很花时间的。
  2. 基础教学时,进度并不关键,最关键的是保证所有细节都教授明白,让他们知道学明白并不难。
  3. 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中,要充分剪掉细枝末节,并且剪掉很多干支,留下的还得是他们用得上的,所以这部分最难,需要老师的用心衡量。
  4. 具体教学应当尽快到来,甚至和基础教学融合,因为他们不需要打太多基础,够用、明白就可以了。
  5. 最后,具体教学只要达到能明显提升日常技术能力,且扩展一定视野,目前看来就暂时够了。后续的需求,尚未摸清,待续。

此类学生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是:要充分了解其所在行业。

虽说教授的是技术,但其实这背后,实质是为此行业设计工具链,不了解行业是不可能做到的。因此,一定要充分了解行情,至少要了解学生身边及其可能接触的行情,否则无从设计,也就无从取舍、教授。

而一旦做好了这个设计,学生学习时就会非常亲切,且能切实感到技术的实用性,保证学习的源动力。

具体到我自己,相对广泛的接触可以让我有一个大体正确的方向,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足够的独特性,所以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,并维护各学生资料库。

数理类

之所以把数理类算到一起,是因为:

  1. 数理类学生在学习计算机、数据分析专业知识的时候,往往已经有了一定基础,思维基础是比较合格的。
  2. 数理类学生在就业意向上,往往偏向于技术岗,因此往往需要深入学习,且需要充分考虑应试和就业。

如此一来,此类学生的教学是比较固定的,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:

  1. 对不自信的学生来说,初始的教学应当放稳,不要试图一口吃个胖子,要消除对编程的畏难心理。
  2. 在随后的基础教学中,要保证学习和训练进度的严格执行,从而保证学习的连贯和融会贯通。
  3. 基础教学中,初始阶段不需要过多分析,而当入门阶段基本结束时,则应好好分析其个人特点与擅长方向,从而确定后续教学重点。
  4. 随后的具体方向教学,已经应该扔掉拐杖了,让学生充分自我动手,这时候再不放手就反而拖慢速度了。
  5. 最后显然是要接上应试内容的,否则功利的教学目的达不到,会强烈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。

此类学生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是:要紧跟行业的最新行情。

此类学生无论学校好坏,往往都非常重视就业,而计算机、数据分析这种行业的就业形势都是不断变化的。因此,除了根据自己的了解和判断来做出基本预测,最关键的其实是随时了解最新行情,从而为学生做出适当的职业规划。

而只要保证了路线的职业前途是光明的,此类学生的学习动力便有了源头,其余问题都是细枝末节的问题。

具体到我自己的话,行业前沿的工作经历可以让我目前有基本的行业判断与跟踪能力,而后续的精细化与提升,则需要维护自己的行业资料库。

有兴趣类

我原本以为有天赋和有兴趣不是一回事,但身边的经验告诉了我:天赋和经验密不可分。至少从老师对学生的观察来说,这两点基本都是同时存在,或者同时不存在的。

想来也很合理,毕竟兴趣才能让你专注于学习本身,而非其“功利目的”,从而在专注中发挥出自己的天赋。因此,就算有天赋,没有兴趣也无从展现。而直觉来讲,更可能的逻辑是,学生的天赋往往开始都非常弱小,兴趣和天赋是可以交织着螺旋式上升的,相互促进、共同进步。

对这类学生,因为兴趣会带来极大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,所以应当充分尊重其个人学习意愿。具体表现在教学中,不是听之任之,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、擅长方向,来具体定制教学计划和引导内容。由于此类教学内容的随机应变性极强,几乎无法备课,全凭教师能力现场发挥,但只要教师足够博学、交流性教学能力强,则往往可以达到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。

另一方面,此类学生接触下来一般都已经有不错的学习环境,因此要么是已经在计算机相关专业并有一定基础、要么是在非计算机专业并对计算机有一定兴趣。前者需要的是针对性的深造内容,而后者则需要针对性的交叉内容。此两类内容需求还都并不急躁,只要做到因材施教,就会收到非常好的反馈。

综上,此类学生目前往往来自同学、朋友的介绍,并没有什么宣传的必要,而且可遇不可求。针对此类学生的一对一教学是一件可以充分发挥教学能力的事情,非常开心~

Page created on 2020-12-06